毫无疑问,当地政府肯定不会给梵军开的白条买单。
显然,对农民,以及小城镇居民来说,先需要考虑的,肯定是如何填饱肚皮。
至于战争,跟他们有啥关系?
不说加尔,只是在戴蒙德港,就有大约15万饥民,很多家庭已经断炊半个月,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。要不是港口城市,不少家庭有农村亲戚,以及还有不错的渔获,恐怕早已饿殍遍野了。
在大城市,特别是加尔,情况肯定更加的严重。
要说的话,这也是帝国军队面临的新问题,或者说一个之前没有想到,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如何才能把足以养活数千万人的粮食送到前线?
正是如此,在占领戴蒙德港之后,丁镇南根据前线指挥官反馈的消息,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。
也就是让保障部队提前上岸,加大保障物资的投送力度,以及在占领区设置救助点。
虽然6战队是来作战的,而不是来搞人道主义救援,但是不管1o多万饥民的死活,肯定行不通。
不说别的,在前线作战,也就是直接面对当地居民的官兵也是人。
面对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的灾民,哪怕是钢铁战士,也会动恻隐之心,更别说大部分官兵都不是铁石心肠。
结果就是,攻打戴蒙德港的战斗变成了赈济饥民的人道主义行动。
其实,这也是丁镇那最为担心的事情,或者说是帝国当局不愿深入梵罗国,不愿在南方次大6用兵的关键所在。
在控制了戴蒙德港,准确说是安顿了1o多万饥民之后,6战队没有立即北上,也没有急于向前线部署航空兵。
不是兵力不够,而是准备的物资不够。
虽然在动进攻前,其实是准备阶段,丁镇南就采信了军情局提供的情报,即西孟邦的情况很不乐观,存在大量的饥民,并且做了相应的准备,比如把粮食等给养物资的投送量增加了两倍,但是跟实际情况相比,增加的这点投入根本就不够看,更别说还要攻打与占领人口接近2ooo万的加尔。
这可不是小事。
按照正常标准,2ooo万人一天要消耗4万吨食物,就算按温饱标准,日均消耗食物也高达16ooo吨。
当然,不是说加尔的2ooo万人得由帝国军队养活。
只是,相对于本来就比较紧张的运力来说,每天增加数千吨的运送量,必然会增加后勤保障负担。
关键还有,从戴蒙德港到加尔的公路只有一条,路况还非常糟糕。
哪怕把粮食运到了戴蒙德港,也未必能够送到加尔。
为此,除了需要加大给养物资投送量,还必须调整作战部署,把攻打坎宁港的作战行动提前。
道理也很简单,坎宁港距离加尔更近,交通也更加便捷。
在接下来的2天里,6战队除了加紧上岸,以及在戴蒙德港南面修建野战机场,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度之外,主要就是让直升机转移到岸上,依托正在修建的野战机场,增强垂直空运力量的作战效率。